

第一阶段——延长营业时间
餐饮、购物等传统上以白天活动为主的服务行业逐渐向夜晚延伸,成为夜间消费的重头戏。许多特色美食和风味小吃在城市划定的夜间餐饮区内集聚,形成独立的24小时餐饮区。城市商业区中的品牌购物店也纷纷延长营业时间,并推出夜间休闲项目。
第二阶段——逐步丰富夜间经济业态
酒吧、KTV、迪厅/舞厅、夜总会等活动时间以夜晚为主、白天为辅的现代服务行业逐渐走向本土化、规模化。三里屯作为北京夜间经济的符号,从1995年第一家酒吧出现,到2007年其方圆一公里范围内云集了北京60%以上的酒吧,三里屯酒吧街的店铺经营达到了高峰。
一些过去夜晚基本无人的文化类活动场所,如博物馆、展览馆、美术馆、音乐厅、影视厅、体育馆等也被开发为夜间城市中活跃的娱乐区域。例如广州、深圳、成都等城市的夜游博物馆,上海的“动物园奇妙夜”夏令营,故宫的上元节灯光秀,北京海洋馆的寒假夜宿等夜间休闲项目,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。
第三阶段——随着消费需求和层次不断升级
夜间旅游的专项产品逐渐走向成熟,夜间经济开始集约化经营。各地依托历史街区、河流、湖滨、海滨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区。
例如,南京“夜泊秦淮”依托“一江一河”,以城市夜景灯光和两岸的地标性建筑为特色,将餐饮休闲、观光表演及互动娱乐融于夜间游船,结合游船码头的商街夜市,形成综合型的夜游产品。
陕西省西安市委、市政府出台《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》,延长公交营运时间,开展亮化工程,建设夜跑、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,形成不同风格的夜间餐饮主题街区,培育夜间观光游憩、文化休闲、演艺体验、特色餐饮、购物娱乐等五大夜游经济产业。
在夜间经济消费上,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约60%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,东西差异明显,夜间消费绝大多数集中哈尔滨—北京—成都—腾冲一线以东,夜间消费存在18:00左右的晚高峰和21:00-22:00的夜高峰双高峰。

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,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,进入21世纪后,各地开始陆续出台促进夜间经济的措施。
大部分省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集中在2012年之后,特别是在2018年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,外部不确定性增加,贸易和投资都出现增长困难的局面,提升国内消费就成为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。而夜间经济是典型的消费经济,是白天活动的延伸,所以在2018年之后,许多地方将夜间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发力点。
在当前许多企业实行“996”工作制度的情况下,夜间经济逐渐成为大城市的主要经济收入。根据滴滴出行《2017年城市交通出行报告》显示,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下班时间普遍较晚,但是夜生活的时间也相应延长,各商圈的夜间活跃度普遍较高。




城市作为消费中心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。在未来,城市经济活动将取消日夜的分界,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将不再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,24小时城市概念也将成为未来城市的模板。